焦点播报:当年上海滩生煎馒头名店今何在?老店搬家换了新名字,我们找到了创始人第三代

2023-03-08 23:15:15     来源 : 周到上海

前不久,我们报道了百年上海生煎馒头鼻祖突然“复活”,引发勿少上海市民关注。据美食家江礼旸介绍“当年上海的两家做生煎馒头的名店,一家为吴苑饼家,另一家为萝春阁茶楼。滑稽汪桂生系滑稽票友(一说演员),喜欢吃生煎,自己开一家。其生煎皮薄肉鲜,底板黄、微焦而脆,却不硬。肉馅滋润却不是一泡皮冻汤,味道好,价钿公道,生意一直很好。”


(资料图)

我们通过调查为读者梳理出萝春阁的两条历史发展脉络,除了在浙江路的老店,还有一家开在四川北路横浜桥,而这家店在40年代已经在虹口开业。有读者看了报道之后表示“我小辰光是到四川北路横浜桥上这家店吃生煎馒头和咖喱牛肉汤,那时也不晓得啥萝春阁。”

也有虹口居民在看到报道之后提出个人建议:“尽管萝春阁也是很早的年代从迁来的,新店可以考虑引进到虹口,还是放横浜桥边上为好。当然,关键是要好吃,否则老品牌恢复也是一句空话。”

在调查当中,根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沈思睿提供的历史资料,萝春阁引入生煎馒头应该是在1930年6月之后,而不是在1920年代。

那么,作为当时上海滩两大生煎馒头名店之一的吴苑饼家又是什么时间创立的?吴苑饼家后来发展情况如何?在我们报道之后,吴苑饼家的后人现身并接受晨报独家采访。

周少铿外公、吴苑饼家创始人汪桂生先生(大约拍摄于1935年)

作为吴苑饼家的后人,上海市民周少铿先生今年60岁,目前已经退休,他是活跃于美食行业的一位摄影师,在沪上美食圈内绰号大侠。

周少铿希望通过晨报对目前书上和网上的一些相关介绍进行勘误,他告诉记者关于吴苑饼家名字的真正来源:

其实我我外公汪桂生并不是广东人,而是苏州吴县人,用苏州话念就是吴苑,这也就是吴苑饼家名字的来源。外公本人对滑稽戏非常喜欢,至于他是不是演员现在则无法进行考证,不过他当时认识沪上美食界一些朋友,与一些点心业尤其是生煎馒头店的老板关系甚好。

与点心业界良好的关系,这或许也成为汪桂生在1930年代进入美食界开设点心店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少铿外公、吴苑饼家创始人汪桂生先生(大约拍摄于1965年)

应晨报要求,周少铿在家中努力寻找当年的老照片,在他记忆当中,以前的历史资料照片经过当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几乎遗失,“店里的照片大多数都被损毁,老房子拆前拍过照片的,但老早之前是胶片拍摄的,没转为数码文件保留下来。”

最后经过“翻箱倒柜”式的查找,周少铿找到了他外公汪桂生先生几张仅存的老照片。在经过对老照片的修复处理和翻拍之后,当年吴苑饼家创始人的风采终于被真实还原。

周少铿对当年点心店的情况记忆犹新:吴苑饼家开办时间是1936年,当时除了生煎馒头,蟹壳黄和盘香饼也是其拳头产品。生煎馒头受到社会人士的喜爱,在还可以采用电话预定,这个和今天的外卖很相似。周少铿至今清晰记得电话号码371212,用沪语记就是“赛过吃了一两一两”。

周少铿外公汪桂生先生和周少铿外婆(大约拍摄于1935年)

回忆起当年点心店早上的开店准备情况,周少铿告诉记者:

师傅们很早就起来准备做点心,店里有一位师傅专门负责做馅子,因为点心店是早上十点开始做生煎馒头,所以这段时间馅子就需要冷藏以前还没有电冰箱,那么半成品的馅料是如何保存的呢?特别是在天热时如何保存?原来,那时候已经采用冰块降温冷藏方式,凌晨四五点钟有人送冰块过来,冰块是放在放在木头箱子里面,所以也叫“冰箱”,馅子做好之后是放在“冰箱”里面里面冷藏。

吴苑饼家的鲜肉小笼、鲜肉生煎和蟹壳黄被认定为上海名点

吴苑饼家老店位于石门一路135号,而当时周少铿一家就住在135号的三楼,他还记得小时候的价钿:黑面粉做的生煎馒头是8分钱一两,而白面粉做的生煎馒头是1角1分一两。“那时候楼下天天有人吵相骂,因为有些外地朋友不熟悉生煎馒头的吃法,仍然是当北方的馒头吃法,一口咬下去,汤汁都飙了出去,溅到旁边食客的衣服上,因此吵了起来。”

周少铿说,在1950年代公私合营之后,吴苑饼家纳入静安区饮食公司管理,1960年代改名为健民点心店。改革开放后,吴苑饼家的品牌被转让,当时饭店在饮食系统是排在首位的,而点心店相对来说不那么受到重视,因此很多老的点心店都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有些店还打着一些老名牌招牌,包括擅自使用萝春阁作为店招的,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山寨版”,但当时大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很多也就不了了之。

记者找到1990年5月9日的《解放日报》,当时报纸曾报道“在市场上消失28年之久的吴苑盘香饼在石门路上的吴苑饼家恢复供应”的消息。当时食客中不乏“知识圈”人士,还有港澳台同胞回沪“寻根”的。一位澳大利亚70多岁的老华侨,小时候就住在饼店附近,离沪50载,依然不忘家乡的饼,日前在登机回国前,特地赶来定制朝板饼、盘香饼各20只,说是带回澳洲让家人一起回忆他年轻时的“梦”。

1990年5月9日的解放日报

周少铿介绍,照片上的老师傅是沈成根,那时就具有四十多年制作点心的经验,他后来被人聘请到阳曲路那里做生煎馒头了。“记得2000年时,美食家江礼旸老师的朋友(做杂志的)带了日本客人到上海来寻早点,我就推荐他们去彭浦那里吃生煎,结果吃了一天,第二天再打车从徐家汇那里出发去吃。”

吴苑饼家已经改名上海富麦包子·吴苑

石门路老房子后来动迁,吴苑饼家就在北京西路开了一家门店,当时有一批老师傅留下了,有一位老师傅带着徒弟想恢复老式加工工艺做饼,但是不太成功。后来北京西路房子也有变化,门店又搬到了延平路康定路口,但已经没有一位师傅认识周少铿了。对了,吴苑饼家现在又有了新名字,叫上海富麦包子·吴苑。

标签:

推荐文章

最新资讯